炎黄子孙。炎指炎帝,上古姜姓部落首领,一说是神农氏。
黄指黄帝,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,号轩辕氏。相传炎帝和黄帝团结起来统一了中原,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孝敬,所以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配合祖先。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西北,周围古桕参天,庄严肃穆,当地政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。
中原民族。中原,中国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称。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,以羌、夷、戎、狄、苗、蛮等氏族融合血成了中原族。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了以中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,中原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,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基了基础。经由历代的民族融合,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。通书。
我国古代民间对夏历的称法。相传为黄帝创制,故称为通书;又因为古时由钦天监盘算颁订也称皇历。四时。
也称四季,是春、夏、秋、冬的总称。我国自古以来,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为四季的第一天。二十四节气。是凭据太阳在黄道上差别的视位置决议的。
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生长起了重要作用,详细是指立春、兩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干支纪年。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,始行于王莽,通行于东汉,由政府下令推行。
干支纪年法自实行以来,六十甲子周而复始,一直延续到近代,如‘’辛丑条约”、“辛亥革命”都是用干支纪年表现的。春节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具文化内在、最隆重的节日。
春节为岁首,昔人因此又称之为元日、元旦、元正、新春、新正等,今天所称的春节是在接纳公历纪元后。春节从除夕开始,连续到元宵节。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。
人们为了感谢已往的年的收获,抒发对新一年的憧憬,营造了浓重的节日喜庆气氛,举国上下充满祥瑞之气。春节的庆祝运动多与农事有关。元宵节。
我国民间传统节日。又称正月半、上元节、灯节。元宵节始于汉代,唐代始赏花灯。民间有吃元宵、逛灯会、猜灯谜等习俗。
汤圆也叫元宵是用糯米粉搓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。汤圆品种富厚,以宁波汤圆最为有名。社日。
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祈祷风调雨顺,庆祝五谷丰登。在立春、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。又叫春社、秋社。
清明节。是夏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,在公历4月5日前后。这时,全国大部门地域气候转暖,柳色舒青,草木向宋,农人忙着舂耕播种。清明节气的第一天为清明节,这一天,人们倾城而出,沐着春雨,前往郊野踏青扫墓。
端午节。中国古代的“卫生节”,又叫端阳,即夏历五月初五。
每到这一人,家家扫除庭院,门上悬挂艾枝、菖蒲,洒雄黄酒灭菌。同时,端午节还是我国最具爱国色彩的传统节日,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自沉汨罗江,楚国人民用竹筒装米,划船至江中投入水里,以祭祀屈原。
七夕节。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节又称为乞巧节。
每年夏历七月七日,相传这天晚上,牛郎织女鹊桥相会。中元节。中国古代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之一,在夏历七月十五,俗称鬼节、盂兰盆节。起源于释教传说,一个叫目连的青年为了救他狱中的母亲,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为母亲求愿。
中元节民间习俗放河灯。中秋节。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,又称团圆节,即夏历八十五日。八月十五又在秋季的正中,故称中秋。
中秋之夜,月亮圆满,月光皎洁柔和,亲朋挚友于当夜相约,聚在一起赏月、吃月饼。月圆寓意团圆。从唐代起,嫦娥奔月的传说融入中秋赏月的习俗里,使节日富于浪漫色彩。
重阳节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后演化为暮年节。《易经》将九定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夏历九月初九为重阳,又叫重九、九日。腊日。
我国民间传统节日。这是古代岁未祭祀祖先,祭拜众神(特別是灶王爷),庆祝丰收的节日。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、祭拜祖先。
腊八粥源于释教的传说。除夕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是春节的前奏曲。
夏历十二月三十日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,又叫岁除、逐除。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。
天子。帝在战国以前是神的尊号,皇是形容帝的。到了战国时期,皇和帝成为上古君王的称呼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,为了强调君权神授,从公元前221年起,确立天子为国君称呼,这个称呼一直被历代君王使用,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竣事这一称呼。爵。爵位、爵号,是古代天子对皇亲贵戚以及元勋的最高封赐。
三公。古代辅助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仕宦,又称傅君、傅相。三孤。位置卑于公,尊于卿,为三公的副职。
上卿。周代官制,最尊贵的诸侯称上卿。
周宗及诸侯皆有卿,分上中下三等。秦汉分为九卿,北魏置少卿,历代相沿,清代三品至五品卿为权要虚衔,至清末废。
尚书。起于战国。
尚即执掌的意思。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,汉以后职位逐渐提高。隋代始设六部,唐代确定六部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各部以尚书、侍郎为正副主座。
宋代行政权归尚书省。明代设六部尚书,清代沿袭。
学士。魏晋时是掌管仪式、编纂撰述的官职。唐置学士院,唐玄宗选有文才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,卖力起草诏书,是天子的秘书,有內相之称。北宋承唐制,相沿至明清。
御史。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御史,掌文书及记事。秦以后置御史医生,职位仅次于丞相,汉以后职衔有变化,官厅叫御史台,是国家的监察机关,明清改称都察院。郎中。
战国时宫廷近侍,秦置为宫。隋唐以后,六部置郎中,成为尚书、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,分掌各司事务。宋代称医生为郎中。
太守。战国时郡守的尊称,汉时为州郡的最高行政主座。今后州郡的建制多有变迁,从唐玄宗以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。
清代,太守是知州的别称。知府。即太守,又称知州。
司马。周置,春秋战国时沿用,掌管军政和军赋。汉武帝时置大司马。后世成为兵部尚书的别称,兵部侍郎称少司马。
太尉。秦置。至汉代时为全国军政首脑,是辅佐天子的最高武官。汉代称大司马。
后逐渐无实权。科举。隋代朝廷用公然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巨细仕宦,这是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性转变。
隋朝开创的科举制,经由历代不停完善,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仕宦的制度。从隋代至清代,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。到了20世纪初,科举制走入死胡同,于清未破除,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校和教育制度。乡试。
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罗京城)举行的一次考试,乡试之名源于西周的乡举。因为考试在秋季举行,所以又称秋闱(闱,科场)。
乡试中举叫乙榜,又叫桂榜。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元。会试。
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礼闱、春闱。会试笫一名叫会元。殿试。
科举制最高级此外考试。在会试后的同年举行,应试者为贡士。
殿试由天子或天子委派的重臣在殿上亲自主持,对会试录取者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殿试第一名称,也称殿元;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。金榜。
殿试后录取进士,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,故而称金榜。儒家。中囯学术思想中尊奉孔孟的学说。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,以立身行事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,提倡忠恕、中庸,宣扬德治、仁政,崇尚礼乐、仁义。
孔子被奉为儒家首创人,并被封建统治者加以神圣化。汉武帝以后,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,统治中国思想界达2000年。但在另一方面,儒家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、社会的安宁生长作出了孝敬。释家。
释教在中国的别称。约在西汉时传入中国,到隋唐时期到达壮盛。道家。是先秦时期以尊奉老子、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,又称道德家、老庄之学。
道家把“道”看作宁宙万物的本源,崇尚目然。阴阳。古代思想家认为,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。他们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或物质,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基础,同将阴阳赋予道德属性,用阴阳来比喻社会现象。
五行。昔人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物质看作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,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为多样性的统ー。后人将阴阳说与五行说合流,提出阴阳五行理论,由此推测天体运行、万物生长和历史演变,有唯心主义色彩。
八卦。《周易》中的八种基本图形,即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,象祉天、地、雷、风、水、火、山、泽。
每卦又与多种事物相联系。其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。
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这是孟子教诲门生的名言。儒家主张治天下应当由近及远,由己及人。
从正心修身做起,正人先正己,治国必须先治家,以平大下为最终理想。天人合一。古代哲学思想。
昔人强调天道和人道、自然和人的高度統一,表达了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、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。四台甫绣。我国刺绣工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早在西汉时,绣品就精致绝伦。
近年来,丝绸之路不停有精致的绣品出土。著名的织绣工艺品种有:江苏的苏绣、湖南的湘绣、广东的粤绣、四川的蜀绣。
京剧。中国传统国学之一,代表了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。
其演出的艺术形式土要是唱、念、做、打四种。人物造型夸张,音乐节奏明快,舞台美术华美,组成一个十分和皆的整体。京剧的角色分为生、旦、净、未、丑。剧目富厚,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。
南戏。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。降生于北宋末年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域,由街坊小唱生长而成,后流传到南方宽大地域。演唱形式有独唱、合唱等,舞台气氛活跃、热烈。
古器乐。有吹、拉、弹、打四大类,划分由金、石、土、木、匏、革、丝、竹等八种质料制成,史称八音。
天下第一楼。即岳阳楼,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,毗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,风物如画。古都。
中国历史上有七大古都,北京、西安、洛阳、南京、开封、杭州、安阳。西安古称长安,历史上秦、汉、唐等13个朝代曾在此建都,作为国都的时间达一千多年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茶文化。茶起源于中国。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。
陆羽认为,品茶应该注重茶的意趣,他被尊为茶圣。五音。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、商、角、徴、羽五个音级。
加上变宫、変徴,共七音。文房四宝。笔、墨、纸、砚四种文具的总称。文房,即书房。
北宋苏易简著有《文房四谱》一书,叙述了四种文具的种类及故事等。国画。中国传统国学之一。
创作工具是毛笔、墨汁、宣纸。岁寒三友。《论语、子罕》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青松翠竹经冬不凋,梅花傲雪凌霜,象征在逆境艰难中仍然保持节操的人,因此将松、竹、梅称为岁寒三友。
四灵。指我国传说中的龙、风、麟、龟四种动物。
四灵是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。四书五经。“四书”指儒家经典著作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。
“五经”指汉武帝时设立的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。“四书五经”生存了中国古代富厚的历史资料,其中不仅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,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。六经。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,即在“五经”外另加《乐经》。
十三经。指十三部儒家经典。
从汉代始,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列为“五经”。唐代把“三礼”(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)、“三传(《春秋公羊传》《春秋毂梁传》《春秋左传》)连同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称为“九经”。到唐文宗刻石经,将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尔雅》列入经部则称为“十二经”。
宋代又将《孟子》提升为经,故有“十三经”之称。三字经。蒙学课本。
相传为宋代工应麟撰,明清陆续增补,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。千字文。蒙学课本。南朝梁代周兴嗣編,梁武帝大同年间(公元535-545年)编成。
全书收集了1000个字,编为四言韵文,基本没有重复的字。涉及自然、历史、社会、伦理、教育等方面的知识。二十四史。
从《史记》到《明史》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,被称为正史,清代乾隆年间饮定为“二十四史”。全书总计3249卷,纪录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,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,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代称。其中《史记》是通史,其余的都是断代史。
史记。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原名《太史公书》,东汉以后始称《史记》,西汉司马迁撰。
全书130篇,计十ニ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,纪录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000年的历史。资治通鉴。编年体通史,北宋司马光撰。
全书294卷,记事上起周威烈王ニ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。宋神宗以其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命名为《资治通鉴》。经史子集。
我国古代图书分类,始于晋。经,儒家经典;史,种种体裁的史学著作;子,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、哲学、医学等著作;集,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。四库全书。
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。纪昀等四千余人编,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,经十年始成。共收图书3503种,79309卷,约9.97亿字。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库全书。
尔雅。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,最早的训诂专著,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体系的词典。说文解字。
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。东汉许慎撰。造纸术。发眀于汉代。
最初的纸是用麻皮、纤维或麻类织物制成的,但工艺简陋,所造出的纸质地粗拙,不适宜于书写。东汉和帝时的阉人蔡伦,对已有的工艺举行了缔造性革新,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,造出优质的纸张;而且他还首创了用树皮造纸的方法,大大扩大了原料泉源,使纸张不仅质量好,而且价钱低廉,纸张很快获得了普及。
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庞大孝敬,朝廷封他为“龙亭侯”。人们还把他奉为造纸术的鼻祖建祠祭祀。
印刷术。印刷术的发现和生长,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个阶段。
活字印刷是北宋毕异发现的,他把每个字用胶泥刻好后,用火烧硬,分类放入木格中,用时拿出所需字块排好,再举行印刷。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事情效率,克服了雕版印刷费时费料等的缺陷,把印刷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生长阶段。
指南针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针指极性的国家。在战囯时,就发现了指向仪器“司南”,其形状像一个勺,勺柄永远指向南方。
到了唐末、五代时,又在司南的基础上发现了指南针。指南针的发现,大大促进了航海事业的生长,它成为了航海的导向仪。
火药。火约最初是由炼丹家发现和制作的。它的基本身分是硫黄、硝石(硝酸钾)和炭三种,把这三种药物混淆在一起,便成为最原始的黑火药。
约莫在晚唐时,火药被用作战争武器。约莫在宋末元初,火药传到了欧洲。唐三彩。
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,产地以长安(西安)和洛阳为代表。是接纳经由精炼的白黏土制胎,首先用1000℃左右的高温烧陶胎挂上黄、绿、褐等色(以黄、绿、白为主),再经900℃左右温庋熔烧,这样就形成三彩(实为多彩)其制品稳定形,不开裂,不脱釉,是艺术珍品。
景泰蓝。正名“铜胎掐丝珐琅”,简称“珐琅”,俗称“珐蓝”,习称“景泰蓝”。中囯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,产地北京。
这种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,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,故称“景泰蓝”。
本文来源:九游会旗舰官网入口-www.groupyingshi.com